快来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在陷阱中了?!
阅读时长:3.5分钟
在这个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,笔者发现大数据倾向于给自己推荐自己支持的观点,能看到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少,渐渐麻木的认为看到的就是真理,仿佛被困在了信息茧房之中。
信息茧房(Information Cocoons),又称网络茧房,是美国学者凯斯·桑斯坦提出的对于网络信息时代对民主的破坏的理论假说。信息茧房理论认为,网络信息时代在带来更多资讯和选择,看似是更加民主和自由,但实际上隐藏着对民主的破坏。因为人们对信息是有选择性的接触、吸收和记忆的,信息领域会受到个人的兴趣、爱好、习惯的引导,从而在自己的身边织出一个巨大的茧子,只有通过检测的信息才能够通过茧子进入人们的接收范围,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“茧房”中。
新的传播技术能让群众找到以前接触不到的知识和观点,但是在搜索新的信息时,在网络上的主题更为局限,每个app或者是论坛都有所谓的‘正确’观点,人们在搜索时会倾向性的参与和个人观点向匹配的网站讨论,而很少与看法相反的网站交集,甚至形成了app鄙视链以及圈内圈外文化的割裂现象。
互联网时代促使公众越来越好奇,看似更加自由,实则在“个人本位”的理念下蕴含着对自由的破坏。当个人忽略公共媒体而对观点和话题进行自我设限时,这样的机制其实存在着许多危机,愈来愈多的人只听到他们自己的回音,这样的情形比分裂来得更糟糕。
01
网络群体走向极端,发生恶性事件
信息茧房的产生让信息群体内的成员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减少,群体中的个体只会接受相似的观点和看法,同质特征越来越强,形成了团体内独有的规矩和风格特点。在舆论中,人们倾向于支持赞同观点多的一方,从而更积极参与进来,强化观点并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。各个网络群体由此分裂开来,甚至形成了敌对关系。
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,容易让个体变得偏执,认为自己所在群体中的一切便是真理,从而排斥,抗拒其他观点的介入。尤其是获得群体中他人的认同后,将极端思想自我合理化,逐渐的改变源头的思维方式,只接受群体中默认或者是更高一层的观点,封闭自我。当其个人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事态未按预想发展,便会在个人生活中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,例如杀人与自杀等。这样一种偏执的思维认识所直接导致的就是一种极端行为的显现。
02
脱离社会
社会粘性正是由经验、知识和任务的分享而来的,人们需要有一些共同的记忆和关心,需要由经验分享而构建的共同联盟。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就处于群居的状态,群居能够保证更多资源的优化和群体的生存发展,这是经历了无数个时代验证的。伴随网络的发达,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交流机会逐渐减少,人在网络上选择信息的自由度随之加大,很容易自制信息茧房,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,这些都大大减少了经验的分享。当每个个体之间、群体之间缺乏粘性,离散成单一的力量,这无疑极大地弱化了群体的功能。
那作为大学生,我们该如何避免信息茧房呢?
1)加强和身边同学的沟通交流。多面对面交流,感受生而为人的社交属性。
2)不安装成瘾性的app。
3)多用搜索,少用推送。减少信息的同质化。
4)从多个平台获取信息。每个平台都有独属自己的氛围感,在不同的氛围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,逐渐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。从事情的多方面思考,多多了解不同的观点。试图从对立面角度重新思考问题,加强思维的严谨度。
5)多多学习。抵御信息茧房的最好方式就是从源头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,能够清晰明辨事物的发展。
疫情期间大部分人失去了和社会群体的直接交流,大部分时间都在互联网上冲浪。由于社会的停摆,让很多人只能在网上发泄情绪,在非常时期负面情绪远比正面情绪的传染力强。负面新闻接连不断,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很容易让人陷于信息茧房的陷阱中。关闭社交平台,看看窗外,你会发现花开了,树绿了,猫猫开始觅食了。
要是还是无法解决惆怅之情,那就来心协吧!关注公众号“SMU心海港湾”这里还有更多惊喜。
参考文献:百度百科
文案|李舒薇 编辑|苏子云